
期刊简介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汉文版)原名《新疆医学院学报》,为新疆医科大学主办的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1978年创刊,季刊,2003年改为双月刊,2005年改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 1009-5551,CN 65-1204/R。2012年本刊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权威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2012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学报》获得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
本刊接受全国各医药高等院校及医院教学、医疗、科研人员在医疗、科研和边缘学科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主要栏目设有:专题研究、临床医学研究、基础医学研究、药学研究、公共卫生学与预防医学、中医中药、护理园地、综述和医学教育。凡国家、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或获奖成果论文,经审稿通过后将优先发表。欢迎投稿和订阅!
医疗职称改革严打学术造假
时间:2025-07-15 15:01:24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了一起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因违反科研诚信规定被取消职称晋升资格的典型案例,引发行业震动。通报显示,涉事人员存在学术造假、数据篡改等行为,直接导致其职务晋升资格被永久取消。这一事件成为2025年医疗行业职称评聘改革浪潮中的标志性节点,同期山东、江西、陕西等多地卫健委已启动职称倒查工作,重点核查建筑、医疗等领域的职称评审材料真实性。
科研失信代价:从论文撤稿到职业发展断崖
涉事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两篇高分论文被推上风口浪尖。其中2017年发表于Oncotarget的结直肠癌研究论文,以及2021年登上Cancer Cell(影响因子44.5)的三氧化二砷抗癌机制研究,均因图片重复使用等问题在发表数年后遭到国际学术社区质疑。这类"学术早产儿"——指依靠数据造假快速产出的论文——最终导致研究者面临"职业猝死"风险。据通报,相关责任人不仅被撤销已获职称,其未来五年内不得申报任何层级专业技术资格,相当于被按下职业发展暂停键。
职称评审改革:从"唯论文"到三维评价体系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在近期发布会上透露的职称评聘改革试点,或将成为破解学术造假困局的制度性方案。该院将医师类职称细分为医疗型、教学型、医教研复合型三类岗位,临床能力突出的医生即使没有顶级论文,也可通过手术技术创新等实绩获得晋升机会。这种"分类赛跑"机制,犹如为不同特长的医务人员开辟专属跑道,有效降低为晋升而造假的动机。值得注意的是,改革方案特别强调对破格晋升人员的重点审核,工作年限或学历不达标的申报者将被系统自动标记为高风险对象。
倒查风暴中的医疗反腐新维度
当前开展的职称倒查工作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时间跨度上追溯至2018年以来的所有晋升人员,无锡市单次就查出16名工程师通过虚假成果获聘;领域选择上将医疗行业与建筑、勘察设计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处理措施上形成"失信行为-职称撤销-行贿追责"的完整链条。某省卫健委内部文件显示,倒查中发现的贿赂评审专家行为,已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另案处理。这种"新账旧账一起算"的监管态势,被业内称为医疗反腐的"第二战场"。
国际视角下的诚信治理启示
对比国内外处理机制,我国当前推行的"资格罚"(取消晋升资格)与欧美国家常见的"经济罚"(追回科研经费)形成组合拳。某三甲医院科研处处长透露,涉事医生团队此前获得的50万元课题资助已被全额追缴,这种"既要摘帽子又要退票子"的双重惩戒,显著提高了违规成本。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医院开始建立论文发表前的"预审读"制度,由第三方机构对关键实验数据进行溯源分析,相当于给学术成果装上"防伪芯片"。
在这场触及根本的行业整顿中,超过60%的受访医务人员支持"延长评价周期"的改革方向。正如某资深主任医师所言:"与其每年疲于应付考核指标,不如用五年时间打磨真正有价值的临床研究成果。"随着医疗人才评价体系从"快餐式"向"慢火炖"转型,这场始于职称倒查的自我净化运动,正在重塑中国医疗界的学术伦理与职业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