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汉文版)原名《新疆医学院学报》,为新疆医科大学主办的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1978年创刊,季刊,2003年改为双月刊,2005年改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 1009-5551,CN 65-1204/R。2012年本刊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权威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2012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学报》获得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
本刊接受全国各医药高等院校及医院教学、医疗、科研人员在医疗、科研和边缘学科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主要栏目设有:专题研究、临床医学研究、基础医学研究、药学研究、公共卫生学与预防医学、中医中药、护理园地、综述和医学教育。凡国家、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或获奖成果论文,经审稿通过后将优先发表。欢迎投稿和订阅!
贫血治疗指南:类型、药物与补血策略
时间:2025-07-15 10:23:55
贫血是血液中的“氧气快递员”数量不足
当人体内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就会引发贫血,导致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不同病因的贫血需“对症下药”,选对治疗方式才能事半功倍。以下从贫血类型识别、药物选择、科学补血策略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贫血类型不同,治疗方向天差地别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类型,因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受阻。患者常伴随乏力、指甲变脆等症状,女性、儿童和素食者风险较高。
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因B12吸收障碍(如胃肠疾病)或摄入不足(如长期素食)引起,典型症状包括手脚麻木、舌炎,严重时可能损伤神经。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需通过免疫抑制剂、输血甚至骨髓移植治疗,属于急重症范畴。
二、药物选择:缺什么补什么,搭配有讲究
1. 硫酸亚铁:缺铁性贫血的“主力军”
硫酸亚铁是直接补铁的核心药物,可快速提升体内铁储备。但需注意两点:
用法: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随餐服用以减少刺激。若出现恶心、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可改用缓释剂型。
避坑指南:口服液可能造成牙齿染色,可用吸管饮用并及时漱口;避免与茶、牛奶同服,以免影响吸收。
2. 维生素C:铁吸收的“黄金搭档”
维生素C能将难吸收的三价铁转化为易吸收的二价铁,提升补铁效率。推荐每日摄入100毫克(相当于1个橙子),治疗期可增至200-1000毫克,但需警惕过量引发腹泻或肾结石。
3. 叶酸:特定贫血的“精准修复剂”
叶酸(维生素B9)主要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常与B12缺乏相关)。普通成人每日需400微克,孕妇需600微克以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需注意:叶酸过量可能掩盖B12缺乏症状,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科学补血:药食结合,避免误区
1. 饮食强化:给补血“加把火”
铁元素:红肉、动物肝脏含血红素铁,吸收率是植物性铁(如菠菜、黑木耳)的3倍。
维生素C:柑橘类水果、青椒可增强铁吸收,建议与高铁食物同餐食用。
叶酸: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芦笋)和豆类是天然来源,但烹饪时需避免长时间高温破坏营养。
2. 治疗雷区:这些操作可能适得其反
盲目补铁:非缺铁性贫血患者补铁可能引发铁过载,损伤肝脏。
忽视病因:例如胃酸不足或肠道疾病患者,单纯补铁无法解决吸收障碍问题。
剂量失控:维生素C每日摄入超过2000毫克可能引发健康风险,需严格遵医嘱。
四、特殊人群:补血方案需“量体裁衣”
孕妇:需同时补充铁(预防贫血)和叶酸(保护胎儿),但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避免过量。
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可选用蛋白琥珀酸铁等刺激性小的剂型。
慢性病患者:如肾病或肝病患者需调整剂量,避免药物代谢加重器官负担。
治疗贫血如同“修复漏水的氧气管道”,需精准识别漏洞位置(贫血类型),选用合适的修补工具(药物),并配合科学维护(饮食与监测)。无论是常见的缺铁性贫血,还是复杂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核心原则都是“早诊断、对因治疗、定期复查”,避免走入“补得越多越好”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