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期刊简介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汉文版)原名《新疆医学院学报》,为新疆医科大学主办的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1978年创刊,季刊,2003年改为双月刊,2005年改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 1009-5551,CN 65-1204/R。2012年本刊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权威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2012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学报》获得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

  本刊接受全国各医药高等院校及医院教学、医疗、科研人员在医疗、科研和边缘学科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主要栏目设有:专题研究、临床医学研究、基础医学研究、药学研究、公共卫生学与预防医学、中医中药、护理园地、综述和医学教育。凡国家、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或获奖成果论文,经审稿通过后将优先发表。欢迎投稿和订阅!


医卫职称改革:基层倾斜与弹性晋升

时间:2025-07-04 10:13:56

近年来,医疗卫生领域职称改革持续深化,多地针对医务人员晋升副高级职称(以下简称“副高”)推出差异化政策,尤其对长期扎根基层或承担特殊任务的群体给予倾斜。这些政策不仅打破传统“唯论文、唯资历”的评审模式,更通过灵活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以下从政策亮点、适用场景及深层意义三方面展开解读。

一、突破性政策:从“硬门槛”到“弹性通道”

以往副高晋升需满足学历、任职年限、基层服务等刚性条件,例如需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担任主治医师满5年且考核合格。但最新政策出现两大创新:

1.年限折算晋升:北京、广东等地明确,在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工作满30年且中级职称满10年者,可通过“定向评价”方式晋升副高。评审时弱化论文指标,强化职业道德、群众满意度等实践维度。

2.“先评后补”机制:内蒙古允许执业医师“先参加评审,后补基层经历”。2024-2025年申报者若基层服务未满1年,可在评审通过后2年内补足,否则不予聘任。此举被业内视为对医生群体诉求的回应。

二、政策适用人群画像

1.基层坚守者: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满10年的医务人员是核心受益群体。例如广东的“定向评价”职称仅限本区有效,但岗位单列管理,不占常规晋升名额。

2.重大公卫事件参与者:贵州等省份对抗疫一线人员开放绿色通道,将服务基层经历作为省市级医院医生的晋升前置条件。

3.“大龄中级”群体:北京政策特别覆盖中级职称满10年仍在一线的医生,解决其因年龄或岗位限制导致的晋升困境。

三、政策背后的改革逻辑

1.人才下沉的“杠杆效应”:如贵州要求省市级医院医生晋升前须到县级以下单位服务1年,类似“技术下乡”换取晋升资格,既缓解基层医疗资源短缺,又促进经验流动。

2.评价体系的“去虚向实”:多地政策将论文权重降低,转而考核诊疗量、群众口碑等“看得见的贡献”。例如北京用“群众认可度”替代传统学术指标,相当于用患者投票代替实验室数据。

3.编制创新的“双轨制”:广东的“定向岗位”与常设岗位分开管理,如同为基层医生开辟专属快车道,既保留人才又避免挤占常规晋升空间。

四、潜在争议与平衡之道

弹性政策虽受基层欢迎,但也引发两类担忧:

标准一致性:内蒙古的“先评后补”可能被质疑降低职称含金量,需配套严格的后期考核机制;

职业流动性:“定向职称”地域限制或影响医生跨区域发展,需通过继续教育学分互认等方式弥补。

未来政策优化可借鉴“分类分层”思路:对三甲医院保留科研要求,对基层机构强化实践指标,形成“手术刀”与“听诊器”各有侧重的评价体系。正如一位卫健系统人士所言:“让擅长看病的人专心看病,让擅长科研的人专注科研,这才是职称改革的终极目标。”